" 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 "畢業求職 順利面試6原則
" 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 "10 Steps瞄準理想工作,現在就開始!
" 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 "Q2景氣展望 調查:逾3成勞資都悲觀
推薦你免費網路賺錢兼差商機資訊讓你擁有更多現金過更好生活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fice08
創投專家給創業者的忠告
現代年輕人聚會,「創業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。創業難免需要資金,一談到資金,很快便想到創業投資。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,在創業的金字塔裡,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目的,投資對象的發展潛力必須在一定規模以上(例如三、五年後營業額至少上億),屬於金字塔的上部。
在這金字塔的最底層,數量最龐大、卻受到最少關注的是微型創業。
微型創業也應加值升級
以台灣微型創業的現狀而言,多半屬於食衣住行民生活動的範疇,其中又以餐飲及零售居多,近來文創業也似乎生氣蓬勃,但整體看來,台灣微型創業有幾個現象:
同質性較高。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,門檻最低,風險最小,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特別嚴重,無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論夜市文化、烘焙熱潮、個性民宿,往往急速擴張到供給大於需求。這個時候,價格下滑,品質下降,信譽低落,從業者無利可圖,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。
B2B的微型企業過於稀少。B2C直接面對零售客戶,不受制於少數商業客戶,可以靠直覺創業,但因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為具有相當高的時尚特性,因此也很容易隨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。B2B需要較高的專業,較長的育成期,起步較為艱難,但是一旦站穩腳步後,進可攻退可守。這種B2B的微型企業常成為大中小各型企業的忠實夥伴,在整體價值鍵上,是不可缺失的一環。
附加價值較低,這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必然結果。理想的微型企業還是需要具有特色,提供他人難以取代的價值,才能長久經營。台灣的零售業多,小吃店充斥,文創偏向小清新,附加價值低既是因,也是果。
校長兼工友的工作守則
微型企業也是企業,只是規模較小,平均生命週期較短,但許多經營原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則相同。一般而言,第三年是一個微型企業重要的關卡,創業疲乏、客戶新鮮感消退、未來何去何從,這些警號常在這時候出現。因此警覺性較高的微型企業經營者,會在創業一開始便謹守幾個簡單的原則:
做自己真正喜愛、擅長的事。有些業務雖然可以賺點錢,但自己不擅長,放棄並不可惜。有些業務必須做,而自己不喜歡的,也不妨考慮外包(例如做帳)。
清楚的帳目是大部份微型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工作,一則沒時間,一則擔心資訊外洩。但是如果不能每個月知道賺賠多少、成本和費用的分佈,只掌握現金流,如何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適當的經營決策呢?
創業者的私人領域與微型企業重疊而難以區隔。創業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上,有時甚至家庭成員也全體參與,雖然這常是創業成功的基礎,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問題,最後限制了企業未來的發展。創辦者不支薪資,私人費用與企業費用混淆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不清,都是微型企業常見的現象,使得經營績效難以透明。
創業者自己從校長做到工友,前場後場忙得團團轉,結果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。其實現代社會瞬息萬變,市場趨勢與科技日新月異,這既是危機也是生機。創業者要有好朋友,尤其是多聞和直言的益友,才能保持通暢的資訊管道。
薄創新與厚創新
創新難道已經成為顯學?學者專家天天呼籲,產業要轉型唯有靠創新,剛出版的新書只要掛上創新的字眼便能吸睛,大學裡紛紛開出創新管理的課程。
創新能夠引起廣大的關注是件好事,早該如此。不過以行動從事創新和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數之間有個比例,這個比例該有多高?在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中,有人擁有扎實的創新實務經驗,有人飽讀各種理論卻止於紙上談兵,兩者又該如何搭配?
紙上談創新,創新不過是一個沒血汗沒眼淚的中性名詞;對於飽嘗創新酸甜苦台中單親爸爸找工作辣的人來說,創新卻是風險、等待、焦慮、恐懼、僥倖的複合體,創新的過程中,既要募集資源、建立團隊、決定先後,進行種種算計,還得承擔可能失敗的後果。
既然當前滿朝文武都在大力鼓吹創新,這裡不妨再費點筆墨,姑且將創新歸納成兩大類,進行一番剖析。
第一類有點知難行易的味道。例如許多互聯網、最夯的手機應用,或者許多服務業的創新,可貴的是商業模式,或是某項獨門創意。靈感雖然來之不易,研發卻相對簡單,這一類的創新,本文稱之為薄創新。所謂薄,不代表商業價值低,只是它的技術開發不需要「火箭科學」。臉書是薄創新的典型代表。
第二類可說是知不易行更難。像是材料、能源、生技或潔淨科技等領域,技術開發有一定的節奏,需要的時間較長,投入再多的資源也不見得可以壓縮進度,這一類的創新不妨稱之為厚創新。厚,不只時間長,研究開發費用高,未來建立生產線的時候往往投資更大。觀察電動車先驅特斯拉(Tesla)的歷史,便能體會厚創新的特質。
薄創新需要跟時間賽跑,唯恐有人捷足先登。厚創新則是跟市場拔河,最怕彈盡援絕。薄創新的技術多跟資訊技術或軟件有關,及時完成最重要,好壞相差不大,有些瑕疵也無大礙,三個月後可以再推出新版本,大學畢業兩、三年的聰明小子便可以獨挑大樑。厚創新則通常仰仗基本技術的創新,而且涉及學際整合,行家的經驗可以累積,歷久還能彌新。
從台灣看兩大類創新
薄創新多需在地化,強龍往往不敵地頭蛇(雅虎終於在2012年底退出韓國市場便是一個例子),因此商業價值多半跟在地人口成正比。台灣GDP排名世界第26,人口卻遙遙落居49名,在台灣發展薄創新,缺乏人口基數做後盾,創新的價值難以產生乘數效果。
這並不代表台灣不適合薄創新,只是在進行薄創新時該想清楚,眼前兩條路該如何選擇。
一是尋找一個廣大的出海口,解決一項不受限於台灣的問題。如果選擇的題目夠大,出海口市場有相當規模,創意有獨到之處,要說服創投公司或其他投資者參與並不困難,畢竟投資者時時在尋找有利可圖的機會。
如果題目較小,市場僅限於台灣,也不必勉強或氣餒,台灣的中小企業本來就佔97%,做一個快樂的微型創業者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,重要的是找到對盤的投資者,大家建立相同的認知和期待。
厚創新則比較不受地域限制,只要技術有獨特價值,加以品質和商譽做後盾,便可以全球無遠弗屆。但是厚創新需要的「領域知識」(domain knowledge)往往非一蹴可及,必須依靠長期的耕耘;所幸一旦建立之後,也自然形成了堅厚的競爭壁壘。
台灣製造業慣以OEM模式加速進入市場,創新的厚度本來有限,但是二、三十年來在資訊、半導體和機械業也建立了可觀的聚落,在這些基礎上自然應該繼續加厚創新的厚度;除此之外,要能夠落實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,厚創新是唯一的途徑。
薄創新是激發年輕世代創新能量最佳的途徑,厚創新是地狹人稠的台灣競爭力的長久保障。分別清楚厚與薄這兩條不同的創新方向,有助於產學研或個人適當配置資源,根據能力與價值觀,各自發展出贏得從容、贏得長久的策略。
Facebook:網路時代 適合女性創業
台灣女性除了工作,還須負擔照顧家庭的責任,Facebook昨(21)日表示,網路數位時代,更適合女性創業。據Facebook統計,全球約有5,000萬個中小企業擁有FB粉絲專頁,台灣由女性經營的中小企業FB粉絲專頁去年增1.6倍,粉絲互動留言活躍度有70%的高成長。女性創業者在家也能透過手機與客戶連絡,可謂溝通零距離。
女創業家粉絲頁 暴增
Facebook統計,自2012到2015年,全球女性創業家所創粉絲專頁約成長4倍。縮小時間距離(2014到2015年)來看,台灣女性創業家設立的粉絲專頁年增1.6倍,比香港的2.5倍少,卻超過新加坡0.5倍;另外,香港、新加坡粉絲專頁互動活躍度,則分別成長85%、50%。
Facebook大中華區中小企業總經理陳思芬解讀,台灣女性創業能力強,但傳統社會認為女性應照顧家庭,讓女性創業者有所顧慮,這也意味台灣在女性創業環境上還有進步空間。
故事行銷 抓住客戶目光
陳思芬從女性經營的粉絲專頁發現,這些微型創業很多是從同理心出發,網路上一張照片就可抓住客戶目光,故事行銷可打動人心,女性進而開啟創業生涯。
「台灣好農」創辦人陳美娟說,受到食安問題干擾,即使工作再忙,下班也會逛遍各大網站,尋找產地好食材給兒子吃得安心,只是每次都訂個一箱或30斤,兒子吃到第3天就膩了。她開始思考,要建立一個產地直銷網路平台,拉近產地、餐桌的距離,透過粉絲專頁的經營,已累積到18萬人。營業額快速成長,讓她辭去工作專職經營網站,經常利用兒子練球的瑣碎時間,以手機解答客戶疑問,掌握訂單。
女性創業蔚為潮流,但陳思芬表示,很多女性甫創業即發現夢想破滅,很多問題接踵而來,建議創業一定要有強大動機,以萬全的準備來迎接一連串的問題。
在台灣難圓的創業夢?新加坡、矽谷這樣做
年輕人想在台灣人創業,是不是宛如登天般困難?新創團隊在台灣,申請政府補助的程序繁複,「條件一大堆」,經常淪為「作文大賽」,而且審查委員不見得具有創業經驗,與其花大把時間去寫申請書、應付繁瑣的查核過程,不如專心投入研發產品,「這才是新創公司的根基」,來自台灣、31歲的跨境技能交易市集Saihu創辦人王祥宇說。
亞洲最大新創基地新加坡-看見千里馬與伯樂激盪
六月中旬,新加坡世貿中心舉辦的亞洲其中一場最大的新創論壇,Echelon亞洲新創高峰會。「每個人都有三分鐘的機會」,參展的王祥宇說。在這裡,從中午到傍晚,一百支從亞洲各國選出來的創業競賽團隊輪番上台,發表他們的創業成果。舞台設計的概念是擂台,創辦人先灌一杯伏特加或龍舌蘭壯膽,再戴上拳擊手套揮一拳壯氣,接著上台發表三分鐘。創業者在台上賣力演說,台上坐滿西裝筆挺、尋找投資新目標的天使投資人和創投,形同募資大會,讓各國的創業團隊使出渾身解數,想博得青睞的眼神。
在來這之前,王祥宇的五人團隊曾躋身「阿里巴巴百川創業計畫」競賽的前二十強,並到廈門蹲點近兩年,企圖打開中國市場,接觸到中國創投後,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種子輪融資。「新加坡的資金很充沛,而且願意共享資源,對於想切入東南亞市場的新創團隊來說,具有戰略地位。」王祥宇上個月才來過新加坡探路,和一家新加坡公司洽談,沒想到談了一個多小時,對方就邀他一起策略合作,讓他相當驚喜。
匯集了亞洲最多國際創投的新加坡,是點子和資金相遇之地,就連臉書共同創辦人沙佛林(Eduardo Saverin)也從矽谷遷居新加坡後,並成立創投基金,尋找下一隻獨角獸(也就是「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」)。有潛力的新創「千里馬」,往往在這裡遇到創投「伯樂」。
另一個例子,同樣來自台灣、31歲的顧家祈,4月搬到新加坡,展開3個月的密集培訓。以金融科技(fintech)創業的顧家祈,曾在台灣申請國發會的天使基金,結果被評為「創新性不足、市場不夠」而被拒於門外,在新加坡卻被相中!「這裡有緊密的產業人脈,營造出一個創業成功比例較高的環境。」顧家祈說,這裡就像漫畫《七龍珠》的「精神時光屋」(編按:《七龍珠》裡著名的修鍊場所,使得很多龍珠戰士的實力大大提升),「一天像過一年,非常充實。」
新加坡到底有多少創投「伯樂」?根據「亞洲創投期刊」指出,亞洲創投資金有一九%落在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新創公司,已領先日本、韓國、香港。
回頭看台灣 桃園亞洲矽谷-不見人才培育的解方
台灣想借鏡新加坡,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借力使力,新加坡政府願意以五比一的出資方式和國際創投合作新創公司,也就是創投投一元,政府投五元,最多到五十萬新幣,吸引大批國際知名創投和加速器進駐新加坡,不僅大舉引納亞太區域的創業人才,新加坡團隊獲得國際知名創投投資的機會也因此提高。
相較於台灣政府想打造「亞洲矽谷」,新加坡卻從不以複製矽谷為目標。「因為大部分矽谷創業成功者,都是經過國際化大企業洗禮的。」負責新創修法的前政務委員蔡玉玲、LIVEhouse.in創辦人程世嘉和無名小站創辦人、矽谷創投顧問簡志宇都一致建言,政府應積極爭取國際型公司來台設立營運據點,讓台灣人有機會和外籍人才交流激盪。
「未來是人才的戰爭。」簡志宇認為,矽谷對人才的渴望非常強烈,並且大量引進技術移民。在七百萬人口之中,有51%在家不用講英文,而44%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團隊,其中有一個不是本國人。台灣想要學習矽谷,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重視人才招攬和培育。簡志宇指出,「人才就像校花,必須努力追求。」同時,他針對「亞洲矽谷」政策提出看法,他說,台灣政府照顧「慣老闆」(指要求多又不願意付錢、對員工苛刻的老闆),不如照顧年輕人,因為年輕人創造的經濟價值遠大於慣老闆。
矽谷縱橫五十年,不管歷經半導體、網路、行動裝置、社群、物聯網等,歷久不衰的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,他們總是能找到很好的人才。
你要有個土壤,讓年輕人去碰撞。大部分矽谷成功的新創公司都有大企業的養成。台灣有很好的種子,但沒有土壤,沒有像Google這種每天做一堆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和產品,讓聰明的人去碰撞,變得更聰明,更懂得看機會、開公司。但,想要吸引國際競爭型企業來台,單單開放不夠,那是一種很惰懶、的做法。相反的,你要親自出去跟人家拜託,就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那樣。
從新加坡的經驗來看,直接投資人才與創意,才是政府發展數位經濟的重點,想打造「亞洲矽谷」,不是花大錢在桃園蓋蚊子館園區,如何為年輕人建立一個適合逐夢的新創環境,把人才留在台灣,才是當務之急。
留言列表